?
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人的所有福禍吉凶跟人的善惡行為之間存在着緊密的關聯。早期的道教典籍《太平經》中說:....
關帝成神後到處顯聖護國佑民,並陸續降著經訓化渡黎民,尤其明清時期更廣為飛鸞著述,其經至今已有三十餘部,而傳布最廣者即是《桃園明聖經》和《覺世真經》。此兩部經,文辭言言是道....
應美國舊金山布朗市長邀請,多年前,我隨湖北省文化交流代表團赴舊金山,舉辦《中國關帝文化攝影展》。我們從上海飛往舊金山,沒有從太平洋直接橫穿過去,而是繞了個大弧形:從上海....
中國是多神崇拜的國家。崇拜、信奉神明,是中華民間信仰的基本特色之一,也是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
在中國的傳統民俗說法,「過年」其實指的是渡過年獸來襲的這一道關卡。當除夕夜嚇走年獸,使牠不再禍害人們;於是敲鑼打鼓,互稱恭喜,這便是「過年」的由來。 關公信仰在民間的流傳,其實也有類似打敗年獸之類的故事傳聞。如「關公戰蚩尤」之說,就以片段形式散見於御用祭文、類書、道藏經、筆記小說、鹽法類政書以及地方誌中,流傳甚廣。
兩次到越南,都挺有故事,且很神奇。第一次,還是九十年代初,我們10多人的「文化新聞採風團」,在越南芒街乘首都旅行社中巴,經過20多個小時的山道顛簸,穿越北部越南的山谷叢....
關帝神威赫赫,正氣凜然,是中華民俗文化史上亙古一人、萬世人極,位尊、德隆、靈著、名顯的至尊至聖神明。關帝威靈顯應,福佑善人,懲治奸惡的靈應事迹在中華大地廣泛流傳,影響了一....
近年來科技發達,資訊傳播迅速,轉瞬間即無遠弗屆在華人社會中形成一股關帝文化活動的開枝散葉,人們信仰關帝、崇拜關帝、研究關帝的熱潮日漸興盛,尤其在大陸神州山西運城祖廟、河南....
這幾天,全球的華人都過了一個歡天喜地的快樂中國年,這個偉大的節日,是世界唯一以傳統曆法結合大自然陰陽五行八卦演繹出廿四節氣循環的華夏新年,不論是白雪皚皚冰天極地的歐美西方....
中國鴉片戰爭之後,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廣東福建沿海民眾,有的遠赴北美舊金山淘金,有的參與修築橫跨美國的大鐵路,有的赴南美修建巴拿馬大運河....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天和人是一個整體,天災天象對應着人事的善惡行為,人的善惡行為又能夠被天所感應到,天和人可以相互感應,相互作用,即所謂「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天人....
很多人都有敬奉鬼神的概念,只是要如何拜才是正確的信仰卻不甚了解,大部分人拜了一輩子的神都還不懂拜神的意義,多只是拿香跟?拜,最後只有走入迷信。如果是盲目迷信的跟人家走,不僅不能獲得神明的助力,對本身、社會國家也會造成負面影響。所以說,拜神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信仰觀念,才不會徒勞無功還受到損傷。
財神是民間信仰者掌管世間財富的神祇。每年正月初五是迎財神的日子。
山西運城市區關王廟,俗稱信義廟,也叫財富廟。它創建於元代,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因地震倒塌,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都察院巡鹽御史吳楷偕鹽商大賈重建。
關帝崇拜,由來已久。自宋元以來,關帝深受中華民眾信奉,神州大地普遍建有關帝廟,廟宇數量之多,冠絕諸神仙佛之首。
再過三天,就是農曆春節的小年夜、大年夜,接?就是過年了。在這裏先向所有讀者拜個早年,祝願各位「新春迎大吉;猛虎躍高峰」。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認為,辛苦工作了一整年,因此到了....
君子,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理想化道德人格。「君子」一詞,原指「君王之子」,後引申為「貴族男子」的普遍稱謂,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文聖人孔子創建儒家學說時,對「君子」一詞進行....
李存葆將軍十多年前告訴我,1665年,奧匈帝國出版《世界大地圖》,每個國家的版圖上,要畫一位偉人代表這個民族。中國的版圖上,....
有位詩人說,世界是一個山谷,生命是一種回聲,你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就會收到什麼樣的回應。《後漢書·陰識傳》中有則故事:西漢宣帝時,南陽新野人陰子方,事親至孝,寬厚仁慈,力....
觀察華人民俗信仰的發展,關帝信仰與觀音、媽祖等神佛堪稱是世界性的信仰傳播,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表徵。關帝名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人(今中國山西省運城市),是漢末三國時劉備的重....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藏北高原涓涓流出,奔騰向東,匯入大海!萬里長江,最美莫過於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這舉世傳聞的長江三峽。從三峽機場循高速路東行50多公里,就到了當....
人生要過得快樂,要過得幸福,就要學會接納生活中的不圓滿;只有接納了生活中的不圓滿,人才可以擺正心態,平復心情,減少生活中的煩惱和阻礙。
關帝為何能受歷代帝王封諡,且香火遍布全球五大洲?因為關帝除了神威顯赫,且慈仁廣愛,大聖大慈,大悲大願,不忍生靈涂炭,欲救災化劫,普渡萬靈。故到處顯聖,有求必應。不論國家社....
蔚藍的星球上,有神秘高遠的「地球三極」——北極、南極、世界屋脊。在關公大義歸天1800周年的2019年,我邀約大洋兩岸企業家和學者,歷經艱辛,把中華關帝護送到了地球三極,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一段佳話。
中國是「禮義之邦」。「禮義」是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具有豐厚內涵和濃厚底蘊的基本要素,也是構成中華民族精神特質和文化品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
關公在世五德齊備,義氣參天,於世人心目中是正義的化身。逝世後屢受歷代帝王封諡,清末封至「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達二十六字,幾乎將最好名譽全....
我的家鄉,在湖北當陽。這裏,東極江漢沃野,西接巴山蜀水,南望古城荊州,北牽襄陽故道。這裏,是舉世矚目的三國古戰場——趙子龍大戰長阪坡,張翼德吼斷當陽橋,關公大義走麥城,關....
在中華文化中,關公是熟讀左氏春秋、踐行春秋思想的文化代表。史書《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注本記載稱:「(關公)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三國志魯肅傳》注引《江表傳》記載....
關公以忠義精神受到世人千餘年來的崇敬,其夜讀《春秋》的形象深入人心。文聖孔子著《春秋》,武聖關公讀《春秋》,這是歷史交會的異彩,是中國人文的光芒,而《春秋》正是文武聖才的交集表徵。
事業興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德行。德行不正,縱然有經天緯地的才能,也難以取得圓滿的結果。
「關公」,是中華民眾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大英雄、武聖人。關公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土山約三事、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夜讀春秋、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的故事為世人所津津樂道、傳播廣遠。
關公經典,經由各地關帝廟、商人會館、鸞堂、民間教團等熱情信眾大力助印、推廣、宣揚,因而普遍流傳於四海。經典善書對道德教化具有一定的功效,更擴大並深化了關公信仰的內涵。
介子推「割股奉君,功不言祿」以及豫讓「漆身為厲,吞炭為啞」等故事,必然也浸潤著少年關公人生價值觀的形成。
關公忠義精神,是中華民眾基於對關公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的人格魅力,志興漢室、護國保民的聖跡功德崇拜基礎上,凝練、集聚、昇華而成的中華民族忠義精神的總代表和文化象徵。
壹、前言東漢末年的亂世,群雄爭霸,英才輩出,人人都是足智多謀、勇敢善戰的文武將才,關帝更是武將中威震華夏第一人,他的「大丈夫」精神更令人景仰效法,被歷代帝王推崇誥封....
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必然伴隨着民族精神的興盛崛起;民族精神的興盛崛起,又將促進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與中華民族精神的榮枯興廢,互為表裏,休戚相....
人活一輩子,人品做底子。人品好的人,自帶聖潔的光芒,無論走到哪裏,都有好福氣、好運氣。好的人品,能給周圍的人帶來溫暖和光明;好的人品,能給這個世界帶來驚喜和美麗。一個....
筆者自小耳濡目染,受三國英雄歷史的薰陶,對關公產生極高的尊敬與仰慕;因此立志成為文史學者,有機會願擔任關公忠義精神之宣揚者。在攻讀碩、博士時因緣際會....
一提起「忠義」二字,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會想到「關公」。關公,是中華民族公認的忠義精神的代表和化身,也是華人社會爭相敬崇的忠義精神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圖騰....
《增廣賢文》說: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父子、兄弟」天然具有的血緣與親情,是所有人際關係中最穩固、最牢靠的情感紐帶。中華傳統文化是倫理型文化,最重「....
敬奉關帝要怎麼拜才是正確,針對這個話題,可分兩方面來談。一是拜關帝的真正意義,二是如何拜才能獲得最大的效應與圓滿。這對廣大百姓信眾來說至關重要,是必須懂得的道理與法則。只要明白這個道理,非但人品格局得以昇華,且百求百應,千祈千圓,無不滿願。此有經訓詳細記載,絕無半點妄言。
弘揚關公忠義文化,不僅是歷史的傳承,更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確實要「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鑑古知今,才能繼往開來。歷史是一面鏡子,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照見社會,也照見人心。
關帝神威廣大,掌管範圍無所不包。如耕者祈禱風調雨順,商賈祈禱財運亨通,百工祈禱從業興旺,權者祈禱福祿臻享,兵者祈禱旗開得勝,學者祈禱金榜題名,病者祈禱早日康癒,鰥寡祈禱後繼有人,冤者祈求平反昭雪,貧者祈求得以生存,無助祈求給予依怙,絕望投誠便得安慰,遠行禱祝水陸平安,忤逆投誠棄惡從善。
心地好的人,即使先天命格不好,通過自身的行善積德,也能夠改變人生命運,轉禍為福;心地不好的人,即使先天命格再好,如果自身不懂得珍惜,任性妄為,作惡多端,也會由福轉禍,自取災殃。
關公忠義精神在兩宋時期受到重視,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一是,兩宋時期「崇文抑武」之風盛行,宋代雖有武舉,但卻以試策高低決定去留,考中狀元比領兵數萬、奏凱回師的大將軍還要榮耀。時人雲:「狀元及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雲,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及矣」。
一、關帝信仰到台灣上回劉藝教授,以近代有些學者對關公偏頗的負面評論,提出了強烈的反駁,筆者以長年研究關公文化的觀點深感認同。我們以合理的推論,如關公像這些學者所說的,祂....
人生在世,孝道為先。孝順父母,篤行孝道,不僅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根本,更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本源。一個人能夠盡孝於父母,才能盡忠於國家,友善於鄰里,仁義於朋友,敬業於崗位,....
有些事物失去了,只會留下一時的傷感,比如工作,比如金錢;有些事物失去了,就會留下一生的遺憾,比如親情,比如父母。年輕的時候,總以為時間還有很多,孝敬父母來日方長,等到功....
提起「關公文化」,首先必須明確它的核心內涵,即是「關公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操守,滌蕩乾坤的浩然正氣,與忠義仁勇的精神及對後世子孫的深遠影響和民俗信仰。」關公是歷史存在的真實....
樹葉漸漸變黃,是因為秋天到了;人心慢慢變冷,是因為信任沒了。信任,是維繫人與人之間關係和感情的紐帶,是架設一顆人心通往另一顆人心的橋樑。蘇格蘭作家喬治·麥克唐納說:「....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三國演義》無疑是對華人社會乃至整個漢文化圈影響很大的一部作品。《三國演義》洋洋70萬言,粉墨登場的歷史人物一千三百餘人,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如劉....
新冠肺炎疫情,從二〇一九年年底開始造成全球大流行,時至今日已超過二億五千萬人口的確診個案,並且造成接近五百萬人死亡的空前災禍。如此嚴重的流行病傳染,已經可以用蔓延全球的時疫來形容。關聖帝君身為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信仰神祇,我們有幸能在關帝的神威護庇下,平安康健,持續推廣其學術文化與正信正念,這可說是極為殊勝之深厚因緣。
早在《三國演義》出現以前,民間就流傳著各種各樣關公顯聖的傳說。
關帝是華人社會廣受推崇的至尊至聖神明,對華人社會的風俗民情、行為習慣、價值觀念的培育養成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力。
關帝信仰所強調的「真心」、「五倫」、「忠義」精神,對維護社會秩序和構建倫理體系,具有安定人心、和諧社會的強大作用,而在經文中更針對社會上各階層提出行為規範與準則,尤其重視「讀書文士」與「官宦」的道德品格與戒律。
關公文化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有著厚重的道德文化歷史底蘊,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隨着關公的英雄事跡、人格魅力、精神品質、文化內涵在民間社會的深入人心、世代傳承,關公文化蘊含的中華傳統美德凝結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華民族共同追求和崇尚的做人準則和價值觀念。
關公,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忠義千秋、正氣正義的文化象徵和精神符號。千百年來的歷史沉澱和文化傳承,使得關公從史書中明確記載的歷史英雄人物,升華為中華民族共同尊奉的道德楷模、精神圖騰,與關公崇拜相關的祭祀活動、民俗活動,在全球華人社會中一直興盛不衰,延續至今,具有著強大且廣泛的影響力、凝聚力和號召力。
無靈不成神!關公本為凡人,在世時的功勳德行過人,是功國神靈,去世後的宣威顯應,濟眾度民無數,靈動靈感不衰,加深了一個凡人成為神祇的基礎。加以歷代朝野的誥封崇拜累增不盡,其....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從未中斷過的古老民族。在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史進程中,中華民族逐步形成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優秀文化傳統和倫理道德精神,支撐着中華文明史屹立在地球的....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現在傳世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年間出現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清代初期毛綸、....
關帝忠義無雙,雄武英文。逝世後被歷代帝王誥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大帝、天尊、聖人、古佛。並受三教百業共尊,廟宇遍布全球。這絕非偶然,必有其奧秘因緣。有些學者以為,關帝今....
知恩感恩、有恩必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擁有健全人格的根本保障。《說文解字》說:「恩,惠也。從心,因聲。」《正字通》云:「感人惠己曰恩。」「恩」是形聲字,表意的形旁....
有德之人,最受人尊敬,也最能為社會傳遞正能量。《尚書·蔡仲之命》云:「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意思是說,上天公正無私,不偏袒任何人,只幫助道德高尚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能得到....
《三國演義》載,關公陷曹營時回覆劉玄德信,特別提到從小讀羊角哀左伯桃的故事時,就立志要效法他們的義。到底他們有何感人事跡,本文就來研究探討。
中華民族歷來英雄輩出,猛士如雲,他們的英雄事跡為世人津津樂道,傳揚歌頌,而最讓世人為之動容,肅然起敬的,莫過於他們在危難面前,在生死關頭,所體現出來的高貴氣節。
在中西方文化中,善惡因果律的思想是受到東西方文明普遍接受和推崇的人類法則和自然定律。
文雄自得黃金買田地,又救人獲贈田地,再洪董事長邀請入股送股票的種種福報,似乎都有如天神助佑,一切均如《關聖帝君彰感誓》所言:「正心行吾法,吾誓護汝身。存心終始一,吾必親現身。猶若欲使我,變化如沙塵。
關帝忠義精神具有全方位的道德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思想和群體智慧的精華,因而才能傳承千古,放諸四海而皆準,成為跨越國界、跨越時空、跨越信仰、跨越階層的一道獨特而風光無限的風景線。
做人,不忘初心,才能堅守人格的操守,堅定人生的方向;做事,有始有終,才能實現人生的理想,贏得世人的敬重。
「十年大醮」,十年才一次的慶典,管理委員會為了讓活動達到高潮,能比往年更盛大豐富,特別安排一項重要節目,就是「擲杯賞黃金」,今年的獎品是黃金二両,村民都可以參與,以連續擲....
春秋時期,越國人虞孚向精通商道的計然請教謀生之道,計然教會了他種植漆樹的技術。過了三年,漆樹長成,收獲了數百斛漆,準備運往吳國去賣。他的妻兄說:「我曾經在吳國經商,知道吳....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積極正面的英雄形象能夠讓人思想得到啟迪、道德得到開蒙、心靈得到洗禮、靈魂得到提升。正氣凜然、忠義參天的關帝英雄形象,無疑是中華民族一千八百年來極受民....
故事發生於1960年代,台灣中部雲林縣大埤鄉境內一個非常純樸的農村北鎮,這個村莊建有一座武聖廟恭奉主神關帝,武聖廟乃全村人的信仰中心。在60年代,經濟交通落後年代,人民生....
善良的人,懂得包容,懂得感恩,懂得體諒,懂得尊重。善良的人,不一定大富大貴,腰纏萬貫,也不一定知識淵博,學富五車。善良的人,助人為樂,憫孤憐貧,濟世為懷,那顆金子般閃亮的內心,足以媲美世間的所有金銀珠寶、聲望地位。
成功的路上,從來不會一帆風順,一蹴而就。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崎嶇坎坷,是生活的常態,逆境困頓,是成長的必須。人生只有經歷過磨難,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真諦,理解生命的價值,享受成功的喜悅。
時至今日,「關聖帝君」仍舊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表徵之一,關公本身的精神及人格的感召,更是值得我們終身學習效法且戮力傳承發揚。而且經過一千八百多年的傳承和發展,關公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有着深厚的民間基礎。
自古及今,忠義精神都是中華民族倍加尊崇的優秀美德,歷代史書都專門設有《忠義傳》,以表彰為國為民做出突出貢獻的忠義之人。
南懷瑾先生在《易經雜說》中說: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正反兩個力量:有生,有克。生克是陰陽方面的說法,在學術思想上,則為禍福相倚,正與反,是與非,成與敗,利與害,善與惡,一切都是相對的,互相生克。
一、前言諡號為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帝王封給的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關公逝世後,蜀漢後主景耀三年(260年)諡封「壯繆侯」。....
中華文化的根脈和源頭在於「道」。道,是天地運行的客觀規律,是自然界的終極真理,也是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人生在世,貴在清清白白,堂堂正正,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活得充實自在,心安理得。明代忠臣于謙曾寫過一首《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
《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載,關公千里尋兄,至河北與劉皇叔會合,經過關家莊,莊主關定欲將年十八歲的次子關平託付給關公,劉備便主張讓關公收關平為義子。
《易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福建建寧人楊榮,是明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與楊士奇、楊溥並稱「三楊」。楊榮的祖先累世都以擺渡為生。有一年,久雨成災,溪水暴漲,橫流衝毀了百姓的住宅房屋,溺水者順?流水漂下來。其他船夫都忙?撈取貨物,只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一心一念地想?救人,對於財貨一無所取。同鄉的人都嘲笑他們愚蠢。
成功的道路上,從不缺乏具有大才華、大才幹者,而最終能夠抵達成功彼岸的,卻往往是那些不忘初心,堅守正道,持之以恒,慎終如始之人。
「關聖帝君」以「聖」為其封號稱名,是「聖人」也是「神明」。因聖成神,既神且聖,是儒家思想文化中理想生命境界與道德實踐的人格典範。
善良是人性中最純真的底色,是人品德、修養、節操、功業最原始的根源和起點,人只要保持住善良的本性,無論經過多少塵世煙火的渲染,無論經受多少崎嶇坎坷的磨難,人心向善,就能夠處處化險為夷,收獲吉祥。
人在世間求福,亦如農家種田,春耕播種,夏耘勞作,日行善事,利樂眾生,積累功德,入秋得享秋收之利,這就是福報。
縱觀華夏古國悠久漫長的恢宏歷史,可謂英雄輩出,豪傑湧現,鑄就了燦爛的文明,為世界所矚目。他們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永不磨滅。深刻影響,引領着後世的人們,不斷進取,奮發圖強。而細心品察,在眾多古聖先賢之中,獨有一位極為凸顯,在住世時,英文雄武,威震華夏。逝世後超凡入聖,千秋俎豆,並被「儒釋道」三教所共尊。他是正義的化身,是大丈夫的表率,是誠信的豐碑,而道德操守足為萬世做人的楷範,且威武不屈的傲骨堪為華夏民族精神,他正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關聖大帝」關公也。
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活於世,追求高質量的幸福生活,追名逐利是世俗生活最基本的常態,一個人要建功立業,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遠大抱負,厚實的經濟基礎、顯赫的名聲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助力和支撐。
人算是人間的計算系統。人算的基礎是人的聰明才智,人算算的是數據,看的是眼前的利害得失。《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講「廟算」:「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關帝信仰傳遍天下,從銅山過台灣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是在中國移民潮的大時代中,威勇無懼地前進;是在明清改朝換代的顛沛中,忠義兩兼,文武雙全的標杆。
中國人歷來講「先做人,後做事」,做人是做事的根基,做人做得好,做起事來也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關帝誕辰日。關帝誕辰,歷史上流傳多種說法,其中以農曆五月十三與農曆六月二十四最為盛行。農曆五月十三為明世宗嘉靖皇帝欽定關帝生辰,《大明會典》稱:「明嘉靖年間(1522-1566),定京師祀典,每歲五月十三日遇關帝生辰,用牛一、羊一、豬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官行禮。四孟及歲暮,遣官祭,國有大事則告。凡祭,先期題請遣官行禮。」
《覺世真經》經文深入淺出,容易貼近民眾,故能成為近代的三大善書。因而, 王守仁說:「《覺世寶經》字雖然不多,但可以挽救道德敗壞的末法風氣,能為萬世的準則。」
關帝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和優秀代表,經過一千八百多年的傳承與發展,關帝崇拜、關帝精神不僅融入了中華兒女的精神基因,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構成,而且影響力擴展到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標誌和精神符號,成為炎黃子孫的共同文化心理和行為準則。
見賢思齊、崇尚英雄,是中華民族薪火傳承的優良傳統。正氣凜然、忠義參天的英雄形象,能夠給人帶來思想上的啟迪,精神上的指引,道德上的教化,品格上的提升,行為上的矯正。
歷史上的關公是眾所皆知的蜀漢第一上將,透過《三國志平話》與《三國演義》的宣揚其忠義精神,而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文化,已成為華人歷代王朝安邦定國和宗教信仰的主流。其由侯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聖,形成一股民族文化的特色,已深刻代表了華人精神的圖騰
君子之爭,是中華文化所崇尚的君子面對競爭時的態度:相互尊重,謙遜禮讓,心態平和,勝負從容。孔子在《論語·八佾》中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
中國人有祈福、求福、迎福、納福的文化傳統,在中國人的思想意識裏,「福」是吉祥、美好的文化符號,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終極追求。
萬事萬物有因必有果,這是天地自然循環定律。所以,三教百家皆重視之。儒家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佛家曰:「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造什麼因,必結什麼果」。《道德經》:「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潮汕地區有句俗語「平安當大賺」,意思就是:一個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相當於賺了很多錢。換句話說就是,平安,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做人常懷善良之心,會讓行善成為一種習慣,從而改變人生的前途、命運。
人之節,如竹又如月。廣大與高明,圓容更清潔,一生直不彎,挺挺欺霜雪,一勁參天秀,舞風弄明月。娥英泣竹林,點點斑皆血,即如蘇武杖,數有十二節。
「協天大帝」是明神宗萬曆十年加封關帝的封號,這在清光緒版《山西通誌》已有記載,意為協助玉皇大帝掌天地經緯,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萬物,濟度群生。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天人合一、天人一體的宇宙觀,陰陽太極五行生剋的哲學觀,儒釋道思想與中醫、養生、美學等融會貫通的文化觀,形成了中華武術獨特的運動風格和文化體系。
忠孝廉節四訓乃《桃園明聖經》的主旨綱領,且每一訓都引證多位聖哲以為世人典範。此處因受版面所限,每訓僅能節錄一至二則聖哲典範資作參考。上回闡述忠孝二理,本周來敘說廉訓。....
對於任何一個懷有聖潔而崇高情操的信仰者來說,人生就是一個修煉場,生活的本身就是一場修行。修行,歸根究底修的是自己的心。心善則行善,心正則行正。心靜則一片祥和,心不靜則諸事....
樂善好施、積德行善,是中華民族以來便推崇備至的優良品德。揚善止惡、導人向善也是中國文學、哲學、宗教、民間信仰、人文科學中的重要內容和題材。《易經》大有卦云:「君子以....
《桃園明聖經》之內涵,除了闡述五倫八德外,最重要是在強化「忠孝廉節」四大精神主軸,係救濟當今亂世之最佳良方。如經文曰:著忠良,竭力匡衡,孝順無改,廉潔不亂心田,節義臨危不....
中國有句古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還有一句古話:「命自我立,福自我求。」這兩句古話,看似矛盾,其實都是反映了中華民族相沿至今的「修德勸善」的天道觀。天道是中華思....
關公是中國民間社會非常崇拜的歷史英雄人物和至尊至聖神明。在儒釋道教及朝廷民間的信仰神殿中,關公都擁有?「絕倫逸群」的崇高地位。
《桃園明聖經》是一部極為殊勝玄妙之經典,誠心持誦能快速感應靈驗。恪遵力行可使能量充沛,諸事順遂,家庭美滿。潛心用功更可明白本來,以達聖賢仙佛之境。
《黃帝四經》雲:「德積者昌,殃積者亡,觀其所積,乃知禍福之向」。德,是做人的根本,是預兆人生禍福走向的基礎。古聖先賢講究以德治國、以德服人。朝庭用人講究以德為先,德才兼備。個人修養講究誠意正心,修身養德。
無論人與人之間,人與聖賢之間,還是人和神明之間,相處之道的根本在一「敬」字。敬是一種發乎內心,莊重、肅穆、專一、認真的精神涵養。
《桃園明聖經》傳世年代,一般學者以為是在清朝初期著成。惟《朱子刪定玉泉真本桃園明聖經》之〈朱子刪正桃園明聖經奏議〉載,《桃園明聖經》係在漢季三國末期已降世。起初文字不多,經歷代逐步增加,直到北宋天聖七年(公元1029年)民間錄出《玉泉真本》才算完備。
唐代女詩人李冶寫過一首詩:「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尤其最後一句「至親至疏夫妻」,可謂妙絕千古,道出了中國家庭夫妻間的微妙關係。
人生在世,應該有所敬畏。敬畏之心,是人高懸頭頂的道德戒尺,是人揚善止惡的行為發條。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
前兩周為探究關聖登任玉帝真偽,引用《洞冥寶記》等四部鸞書作為考證依據,其中提到「關帝任十八天皇」,這十八天皇排序是如何來的?今舉《瑤池聖誌》予以說明。並列上天垂象的徵兆來....
關帝信仰的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關帝義昭天地,靈震古今,神威赫赫,顯靈救難,捍患御災,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敬崇、祭祀關帝的祠堂、廟宇遍布神州大地。丹鳳眼,臥蠶眉,面....
山東聊城山陜會館關帝大殿前,有幅楹聯高懸:「非必殺身成仁,問我輩誰全節義;漫說通經致用,笑書生空談春秋。」這副對聯上聯說,雖然商人不必上陣殺敵,殺身成仁,但在經商的....
自民初起全國各地鸞台前後降著有多部巨作鸞書,都在闡述關帝榮登玉皇大帝事。上周談到雲南滇西的《洞冥寶記》和四川宜賓的《新頒中外普度皇經》,本周再列兩部來參考探討。(三....
古云: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天道的根本在自然,人道的根本在人倫。人倫,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古人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稱為「五倫」,將處理五倫關係的....
關帝是中國民間信仰中三教共尊、神權最高、神職最多的無上神明,除民間所熟知的神職,如:戰神、軍神、財神、農神、雨神、司法神、平安神、行業神、考試神等之外,還兼有送子神的神職職能,所以關帝又被民間尊為「萬能之神」。
上周談到,自南北朝之後,有劉敬叔、洪邁、錢謙益、金聖歎、紀曉嵐、袁枚等許多名臣和文史學家都認同鸞書聖藻,而且也參與鸞台扶乩。由此可知,扶鸞必有其奧秘之處。接着,就來探討民....
關帝文化是中華文明乃至世界先進文明中優秀價值觀的代表和典範。遍布全球各地的關帝廟宇、商幫會所,不僅是全球華人祭祀關公,祈福免災、祈佑平安、祈請財運的重要場所,也是華人家庭....
世界上唯一且永遠不會虧損的投資,就是行善。
上回提到,自民初起,全國各地鸞台就陸續降筆誥示,關帝已於公元一九二四年甲子登任玉皇大帝。玉帝換人,這可是天大地大之事,絕不容輕忽。為了驗證其中真假,我們特別收錄有十篇相關....
中國傳統的社會形態是禮法社會,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國家法律之外,習俗禮制、家規家訓、綱常倫理、人文禮節,都是維護社會秩序井然的重要維繫力量。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民無信則不立,商無信則不興,國無信則不威」。誠信是處事之本,是立業之基。《韓非子》說:「小信誠,則大信立」。誠信不僅代表着個人的修....
人們每當遇到災難時,都會呼天喚地,祈求老天、上天、上蒼庇佑,好像祂就在我們的咫尺頂上之間,可是對玉皇大帝卻感到非常陌生。一般以為玉皇大帝是天上皇帝,是至高無上,是至尊至貴,乃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
關帝不僅在本土儒教、道教中位尊德高,在佛教中也備受尊崇,乃古佛再來,古今大德高僧於此多有開示,包括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祖師大德也多有所宣。清康熙年間,金粟寺住持百....
《春秋》是中國的第一部史書,孔子修訂成書。西周之時,周公制禮作樂,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樂制度,規範了社會秩序,形成西周特色的....
上周提到,關公被智者大師立為玉泉寺伽藍護法,經過時空轉移,已由原來一位地方伽藍護法,化身為全天下的伽藍大護法,而且成為所有伽藍的總代表,又由伽藍神升格為伽藍菩薩。接?來談談關帝是如何成就古佛的。
傳統中醫認為,最新广东会娱乐网上赌博:人之所以會生病,都是由于正氣不足、邪氣入侵所導致的結果。正氣是人體抗邪的能力,包括人體的自我修復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免疫能力、康復自癒能力等。邪氣是....
人生最美的善良是成全。成全,是一種高尚的修養,是一種高貴的善良。
一、前言關公就義升天後,神威顯赫,逝世沒多久就在玉泉山顯聖護佑當地居民;有心人士為感懷關帝恩澤,特於玉泉山立碑「漢雲長顯聖處」紀念,並於附近建造天下第一關廟「顯烈祠....
關帝不僅在漢傳佛教備受推崇,在藏傳佛教中也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清代時,北京的藏傳佛教寺院中幾乎都有關帝殿,如雍和宮、東黃寺、普勝寺、隆福寺、淨住寺、長泰寺、五門廟、福....
人生在世,總要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無論是為了討生活而輾轉奔波的人,還是為了覓食而上下翻飛的鳥兒,辛勞過後,只有回到家裏、巢裏,才能找回安逸和寧靜。家是所有人心靈的港灣,有了家的存在,身心才有地方安住,人才會感覺踏實、安心。
根據史實記載,萬人敵的稱謂,最早始於秦末,楚漢相爭時稱讚楚霸王項羽的。不過,開始並非別人稱讚他的,而是他對自己的立志與期許的話。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
中國有句古諺:「千年田,八百主」,「百年田地轉三家」,意思是百年之內,興廢無常,再好的田地也會有轉售至少三家的經歷。而兄弟,同氣連枝,手足情深,其兄弟友愛的「悌」德可以歷久彌新,相愛如初,又可以培養成家風,教化子孫,傳承百世。
上周提到民間依據《三國演義》所載,「三英戰呂布」一幕,和讚呂布詩:「溫侯呂布世無比,雄才四海誇英偉。」即認為呂布是三國第一勇將。而真相到底如何?就讓我們繼續來分析探討。
傳統文化中,「孝悌」往往連稱,成為儒家的標誌性文化之一。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三言韻文《弟子規·總敘》開篇說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
五倫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關係。五倫指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係。每個人從出生開始,便生存於五倫關係之中。....
一、前言三國時期乃中國悠久歷史長河中,英雄豪傑最多、人才最鼎盛的年代。除了毛宗岡評選的,智絕諸葛亮,義絕關公,奸絕曹操等三絕外。而三國武將如雲,在眾多三國武將當中,....
在香港警匪片中,常會出現香港警察執行公務前、偵緝破案時、凱旋立功後,單獨或集體祭拜關帝的鏡頭。香港警署、香港警員的辦公室裏,也多有供奉關帝神像、神位的習慣。香港警察....
中國古代是宗族禮法社會,長幼有序的宗族制度、三綱五常的倫理秩序深入人心,家族內部成員、鄰里之間產生糾紛,多數通過宗族調解、鄉鄰調解和里長、保甲長調解來解決,裁決依據主要是在公序良俗原則指引下,依照鄉約鄉俗、家規家訓來執行。
上周我們引用了魚豢、裴松之等史學家對孫權的看法,作為孫權在歷史上的定位佐證。而為何歷代史學家和《三國演義》對他的評價都不高呢?我們就以下列幾點來探討分析:
人生路,有沉有浮;人生事,有得有失。順境逆境,總是循環更替,生生不息。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人一生的命運:吉凶禍福、生死壽夭、貧賤富貴、窮通顯達,往往都非人力....
古代的讀書人,既有着文廟祭孔的傳統禮儀,也有拜文昌的傳統習俗。
歷史上對劉備和曹操不乏溢美之詞,然而對孫權卻鮮有正面評價。孫權也算是東吳的開國皇帝了,能夠在亂世之中與蜀漢、曹魏三足鼎立,也算是一方之主。但為何孫權在歷史上的評價不高,且有許多史學家更予以嚴厲的惡評?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
關帝信仰遍及儒釋道三教,地位極為尊顯,儒家尊關帝為武聖,道教尊關帝為伏魔大帝、關聖帝君、中天玉皇大天尊,佛教尊關帝為伽藍菩薩,蓋天古佛。
雖然每個時代、地域都有每個時代、地域的道德標準,每個族群、階層都有每個族群、階層的價值觀念。但對於足跡遍布全球各個角落的華人社會而言,關公忠義精神卻是穿越時空,跨越國界、超越階層,成為古今中外,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底線和普適性價值觀。
在《三國志》中無論是〈周瑜傳〉或是〈魯肅傳〉,基本上都是從東吳的角度對借荊州一事進行紀錄,再加上〈江表傳〉的推波助瀾,可說借荊州一事因為這些傳言而誇大其不實之內容。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國家的魂魄,是鞏固基業、定國安邦、抵抗外侮、團結民眾、護國佑民的時代先鋒。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中華民族歷....
在中國民間諸神信仰中,財神是掌管財富、賜財開運、迎祥納福的主要神祇。與西方傳入的拜金主義不同,中國的財神崇拜具有非常深厚的道德文化基礎。中國民間社會所尊奉的財神,雖....
上周我們引用清代大文史學家趙翼的《借荊州之非》,接着請讀者試看近代學者們對借荊州一事,是抱持著怎麼樣的看法。(二)近代學者以為,劉備向東吳借的領土,只有南郡的幾個城....
關帝,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唯一一位受到儒釋道教,朝廷民間,百行百業一致崇奉的至尊至聖的神明。關帝廟楹聯雲:「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盡皈依。式詹廟貌長新,無人不肅然起敬....
在華人世界裏,關帝是聖人,是天尊,是古佛,是玉帝,具有?至尊無上的萬能神格。民間尊關帝為「財神」,只是關帝萬能神格中的其中一項。明代開始,敬奉關帝為財神的民俗已經蔚....
接續上周清代著名考史專家趙翼〈借荊州之非〉白話全文。
元代戲曲「關大王獨赴單刀會」,內容以東吳向關公索討「久借不還」的荊州,這是長久以來的錯誤歷史傳說。接下來請讀者們參考歷代著名史學家是如何的看法。
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有幅對聯:「三教盡皈依,仰正直聰明,心似日懸天下朗;九州隆享祀,祝英靈昭格,神如水在地中行。」這幅對聯稱頌關帝在華人社會所具有的崇高且廣泛的影響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一個國家的強盛、一個民族的復興,無不以文化興盛為支撐,以文化繁榮為條件,以文化發展為動力,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以此提升全民道德水平,....
中國人供奉財神習俗由來已久,不僅逢年過節,要接財神、迎財神,日常生活中,商舖、公司、家居裏,也常常供財神、拜財神,祈求財神爺保佑,財源滾滾、財運亨通
上星期我們提到劉備採用馬良之策,先收南荊州四郡,後徐圖北荊州曹操南征佔據州郡。馬良雲:「荊襄四面受敵之地,恐不可久守。可令公子劉琦於此養病,招諭舊人以守之,就表奏公子為荊州刺史,以安民心;然後南征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積收錢糧,以為根本
自古以來,中國商賈就有供奉「財神」的習俗。財神主管天下間的財富、財源、財運,在中國民間傳統觀念中,誰若能得到財神眷顧,便能夠財源廣進,財運亨通,金銀滿屋
天地生萬物,惟人為萬物之靈。南宋大儒蔡沈《書集傳》中雲:「萬物之生,惟人得其秀而靈,具四端,備萬善,知覺獨異於物。」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稱為「八德」,是華人社會道德教育體系的基礎和基本框架。「八德」之中,又以孝悌居首,顯示孝悌觀念在中華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
世人受《三國志》及《三國演義》部分內容的影響,因此有許多人認為,劉備借荊州是確實有依據的。甚至有些人更以為,劉備借而不還,是不講信義的狡賴之徒。
人心向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行善之人,福報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待到功德圓滿,必然福至心靈,潤澤後世,顯耀門庭。
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才能志存高遠、激活思想、開啟智慧,助我們明辨是非善惡,找尋真理光明,實現自我定位,臨事處變不驚,養成寧靜致遠的格局,厚德載物的修養,高風亮節的情操。
前回所提荊州之失,歷代有幾位傑出大文學家、史學家代表,如清代乾隆時期姚范和道光年間黃恩彤,與明代嘉靖時南京刑部尚書王世貞等,都前後提出他們獨特的看法,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基石,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核心。《孝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世界最博大深厚的恩情,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梁武帝蕭衍的《孝思賦》雲:「父母之恩,雲何可報,慈如河海,孝若涓塵。」父母疼愛子女像江河湖海那樣的博大寬厚,而子女....
前文提到荊州之失,乃因為有多種非關公所能掌控的因素所造成,那麼歷代的史學家又是如何評論呢?請看下列分析。
孟子雲「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是人與生俱來,慈悲、憐憫和同情他人的本然情感。比如,有人看到一個年幼無知的孩童即將掉落井裏,必然會產生驚恐、擔憂、悲憫、同情的心理。哪怕這個人只是一個路人,跟孩子或孩子的父母素不相識,也會不知不覺地生出惻隱之心來。
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竹與松、梅並稱「歲寒三友」,與梅、蘭、菊並稱「四君子」,歷代文人雅士,清正耿介之人莫不為之傾倒,讚賞有加。《孔子家語》中....
上周提到關公在執行「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政策時,對後方大本營先做了非常縝密的防禦布置後才開始實行北伐,接著讓我們來看關公是如何進行戰略安排的。
中國人最看重家風。優良的家風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興旺發達、瓜瓞綿延的精神基因。家風又稱門風,是家族先賢給後代樹立的道德準則、行為作風和價值觀念。家風世代傳承,體現家....
「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這是1800年前,關公對子女的庭訓教誨,也稱「關帝聖訓」。後人敬崇關公,將關帝聖訓刻於石碑,名為「關帝垂訓碑」,或為「四好碑」。全球各地關帝廟內多能見到此碑刻,勸善止惡,教化人心,功德匪淺。
關公能被稱為三國第一勇將萬人敵,當然早就看透東吳的野心,從關公準備北伐時的考量與布置就可看出一二。而「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規劃,係蜀漢在諸葛亮三分天下之計的隆中對策,因此,關公 受命後才會積極執行其國家方略。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道德領域,誠實守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守則。誠信素質體現著人的思想素質、道德修養,彰顯著人的人格品質、價值取向。
在中華傳統文化體系中,有兩位聖人,堪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經緯,即:文聖人孔子和武聖人關公。孔子以思想言論傳世,關公以道德實踐立身。兩位聖人,一文一武,一柔一剛,交相輝映,光明朗照,共同為中華兒女提供思想上的指引、道德上的教育、人格上的規範、精神上的啟蒙。
種種資料可證,孫吳從父到兄及弟,都是有計劃有企圖地想自立為帝,因為唯有先取江東、再佔荊州,如此才能放心地朝著稱帝之路前進,這就是東吳孫氏三代自始以來的基本國策。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被儒釋道三教共尊,朝廷民間共仰,百行百業齊加尊崇的歷史英雄人物, 只有關公。關公文化,融透著儒家文化的道德精義,浸潤著佛道文化的思想精華,體現著中華民族共同推崇的價值理念。
慚和愧是令心底清淨、諸行光潔、精進修行的兩種善法。「慚」是指對不起自己,所以「自慚形穢」;「愧」是指對不起他人,所以「愧對於人」。《涅槃經》雲,「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
東吳自始至終都沒有真誠要與蜀聯盟抗曹,只是虛假應付,反而是一心一意要謀奪荊州。因而,關公的處境就如與餓虎為鄰,隨時都充滿了危機。
人有三寶:精、氣、神,氣是產生精、神、形、質的基礎。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生存和立足,安身立命、建功立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實現自我價值,離不開「氣」的幫助。
行業祖師爺崇拜是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三百六十行,無祖不立。」每個行業都有其自己的淵源。
如果世人受《三國演義》記載關公辱罵諸葛瑾拒絕求婚一事所影響,以為關公不懂外交禮儀,導致孫權毀盟偷襲。用這種格局在分析關公的為人處世態度,那就太低估這位忠義無雙,亙古一人,武聖關公之智慧了,更遑論孫氏一門早就有染指漢室天下的野心也。
關公,是中華民族忠義精神的文化象徵和精神符號。
「萬世人極」,是清代咸豐皇帝御筆親書,懸掛於山西解州關帝祖廟、福建漳州東山關廟、台灣祀典武廟等處大殿正中的一道匾額,寓意關帝人格乃是千秋萬代、萬民共仰、立身行事的最佳典範,關帝神格乃是三界六道、九州八荒、人神齊尊的無上神明。
世人普遍認為,荊州之失乃關公個性使然,剛而自矜,恃才傲物,拒婚辱使,外交不圓,破壞蜀、吳聯盟所致;甚而有用人不才、結怨同僚,因此前後失據的「大意失荊州」之詮釋。
中華文明具有5000年的悠久文明發展史,是世界上唯一不曾間斷、薪火傳承的古老文明。在中華民眾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群星閃耀,英雄輩出,其中在華人社會流傳最廣、廟宇最多、群眾基礎最紮實的,當屬忠義參天的關公崇拜了。
天地之間有股氣,名為浩然之氣。此氣,大氣磅礴,充塞宇宙之間,非忠義不能滋生,非正直不能養護。
《三國演義》描寫了眾多神勇的武將,而關公的神勇卻是獨樹一幟的存在。無論從評價次數還是評價高度,關公都是魏蜀吳三方公認的名將、勇將。
溫酒斬華雄,是關公戎馬一生中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對戰搏殺,《三國演義》第一回寫關公一刀將黃巾將領程遠誌揮為兩段,在書中被視作關公初試青龍偃月刀。因實力過於懸殊,難以顯示關公的武藝高強。
關公磨刀節成為中華民眾喜聞樂見、踴躍參與的一項重大民俗節日,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農曆五月十三紀念關公,舉辦關公磨刀節的民間習俗,在民間社會已傳承千年,廣大民眾自發、主動、自覺的參與這場聲勢浩大的活動,反映了人民群眾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表達了人民群眾追求生活富足安樂、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心靈呼聲。
在三國時代,那個崇尚武力和權謀的烽火亂世,關公如一股清流,其提青龍刀,騎赤兔馬,誌興漢室,義勇當先的英雄形象,濃縮了正義和道德的雙重屬性,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英雄」一詞的認知和理解。
青龍偃月刀之所以能夠跟隨關公,受到世人的敬仰、尊崇,正是基於人們對關公人格的欽佩、仰慕,對青龍偃月刀注入了符合傳統道德文化思想的精神內涵,從而讓青龍偃月刀具有了靈魂的屬性,有了鮮活的生命。
青龍偃月刀,是武聖關公的標誌性武器,也是展現關公威風凜凜、浩然正氣形象的重要標識。
青龍偃月刀造型優雅,刀勢沉重,用在威武雄壯的關公手上,更是如虎添翼,盡顯青龍偃月刀的磅礴大氣。青龍偃月刀是具有靈魂屬性的神器,它會尋找自己的主人,從而讓自己的威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關公作為《三國演義》重點描繪的英雄人物,又是中國朝廷民間一致推崇的「中華武聖人」,關公所使用的武器更是非同凡響。青龍偃月刀,是關公根據自身的特有條件,量身定做的一種武器。
桃園結義故事跨越千年,至今仍對民間社會的民風習俗、行為習慣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是發自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文化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只有這種認同才是桃園結義精神經久不衰、千古傳頌的根本決定力量。
桃園結義,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尚忠尚義、團結共贏的文化心理和特質,體現了中華兒女面對國家興亡、挺身而出的忠義愛國情懷,體現了仁人志士天下為公,為國家和民族的福祉奮鬥不息、壯心不已的人生追求。
桃園結義,結的是一個「義」字,《三國演義》,演的也只是一個「義」字。中國人不僅熱愛、尊崇,並且完全接受了桃園結義所體現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僅在中國本土,即便在海外,有華人聚居之處,劉關張桃園結義精神,也成為華人社會精誠團結的精神象徵和處世價值觀的重要來源。
ds信誉好的网站 | 永利足彩登陆 | 360度棋牌游戏 | 菠菜手机app | 牡丹游戏公司介绍 |
U宝女优OG东方 | 拉斯维加斯是拉斯维加斯规模最大 | 金三角赌博开户网址 | 拉菲娱乐下载 | 威尼斯人真人游戏最高占成 |
千亿城最高占成 | 588彩票网真人娱乐 | 澳门葡京北京赛车软件 | 顶尖娱乐会员包杀网 | 金博士游戏骰宝玩法 |
金沙赌场代理最高占成 | 博悦娱乐登录 | www.9646.com |